bat365平台体育app官网电磁环境效应(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Effects,E3)研究中心源于1965年设立的电子设备结构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展电磁兼容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1992年成立“bat365平台体育app官网电磁兼容研究室”,2005年牵头成立“江苏省电磁兼容专业测试中心”, 2007年成为国内首个国际无线电、通信与电磁协会(iNARTE)授权的电磁兼容工程师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2010年建立江苏省南京“无线谷”电磁兼容公共技术服务中心,2019年以“bat365平台体育app官网电磁兼容研究室”为基础成立“bat365平台体育app官网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中心”。中心现有师生50余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部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名。中心在电磁环境效应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基础,拥有5M法半电波暗室、电磁混响室、电磁防护材料性能实验室、电磁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阔试验场等先进的科研平台和实验条件。
中心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先进空天、装备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致力于电磁环境效应领域的科学问题、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应用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以“机械电子”为背景,结构设计和电磁兼容理论相结合,在电磁-热-机械振动-腐蚀等多环境影响下的效应研究、电磁兼容性标准符合性检测技术和标准制定方面具有显著的学科专业特色;自主研制TEM室、GTEM室、电磁混响室、吸波材料性能测试装置、材料及线缆屏蔽性能测试装置等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试设备,形成了材料电磁兼容及防护性能测试能力;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参加电磁兼容性国家标准和国家J用标准制定的单位,走在全国高校前列。近年来中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研基金项目、技术基础项目以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通信等国家战略性产业项目40余项,主持和参与制订电磁兼容性国家标准和国家J用标准2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
方向一: 复杂系统E3设计与验证
(1)电大尺寸复杂结构电磁环境建模与仿真
(2)复杂系统互连线缆电磁耦合分析计算
(3)多平台E3及强电磁防护设计与验证评估
(4)轨道交通、智能汽车、机器人等装备电磁兼容设计
着力于多平台E3及强电磁防护设计和验证评估,强化信息化装备结构综合优化设计;拓展民用新兴产业电磁兼容技术研发。针对大型船舶等复杂系统电磁建模与仿真,开展天线和平台一体化建模方法、超电大尺寸复杂结构射频电磁环境仿真计算以及辐射场分布特性研究。针对复杂系统的互连线缆引起的电磁干扰问题,研究多导体的场线耦合模型构建方法、线束的等效串扰模型等。
方向二: 复杂系统E3试验与评估
(1) E3等效试验与评估技术
(2)多环境综合效应验证技术
(3)电磁安全性评估技术
(4)复杂环境下系统E3试验鉴定技术
针对系统级E3试验评估,开展直接电流注入法(DCI)的理论研究,研制DCI试验装置,实现强场辐照效应的模拟;开展电磁脉冲连续波(CW)辐照试验方法研究和试验系统研发,研究低电平法的试验方法、等效机理、舱室电磁耦合模型以及辐射场特性等;提出采用双电磁混响腔体模拟试验环境,开展互联系统高强辐射场效应试验研究;针对大型系统辐射发射现场测量难题,开展基于天线阵列的系统辐射发射现场测量技术研究。
方向三: 电磁兼容及防护材料与器件性能评价
(1)材料和器件时频域电磁防护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
(2)多环境影响下材料电磁屏蔽性能试验技术
(3)线缆电磁防护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
(4)屏蔽体屏蔽性能测试与评估技术
强化材料与器件电磁性能测试技术研究,拓展电磁防护材料、器件、芯片EMC性能测试与评价以及测试设备研发,探索特殊材料和装置电磁性能评价技术。针对介电材料、磁性材料、薄膜材料、复合材料等电磁参数提取难题,自主研制测量装置,研究材料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测量技术;针对环境适应性需求,提出多环境影响下材料电磁屏蔽性能试验方法,开展高低温、盐雾、振动和强电磁环境试验研究。
方向四: 电磁环境效应标准技术及应用
(1)E3标准制定和符合性验证
(2)E3标准应用管理系统开发
(3)E3标准贯彻实施手段和平台研发
(4)E3标准在工程和产品研制中应用技术
聚焦电磁环境效应标准关键技术、E3标准应用技术研究,开展E3标准应用管理系统、标准贯彻实施手段和平台研发、E3标准制定和符合性验证。开发E3标准E-Learning网络宣贯系统和电子课件,提供贯标手段和工具;开展E3 标准限值要求制定依据、确定方法和试验验证研究。
团队长期坚持教学科研相长,强调研学结合,以科研反哺教学,出版教材专著5部,超前培养出国家急需的电磁兼容专业人才。近60年来,电子设备结构专业培养本科人才逾1000名,研究生200余名。团队在重视对学生电磁兼容专业理论培养的同时,以科研项目为牵引,集体和专门指导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验室硬件条件,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学生在GF、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电子技术、计量测试等多个领域内得到广泛认可。许多学生已成为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电磁兼容专家和骨干,并受聘为校外导师,为中心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较多毕业生奔赴中国电科、航空、航天、船舶等工业系统以及HW、中兴、大疆、海康威视等领军企业,有的进一步出国深造,为国家和电磁兼容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骨干
中心主任:汤仕平